朋友、鄰里、里弄街道、非正式群體以及各種社會生活場所、文化傳播媒介等。
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品德不良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社會上的不良風
氣。如走后門、官僚主義、貪污受賄、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這些現(xiàn)象都會對
學生的品德產(chǎn)生不良影響。
2
。鞣N文化生活
(
如小說、電影、電視錄像等
)
中的
消極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影響。其中一些反動書刊、淫穢小說、黃色歌曲等
等,都會腐蝕青少年學生的思想。
3
。鐣暇哂懈鞣N惡習的人對學生的影響。
社會上有些反動分子和壞分子,常常利用青少年學生的無知和好奇,采取欺騙、
引誘、
教唆等手段對學生進行腐蝕和拉攏,
使學生沾染上惡習,
有的甚至走上犯
罪道路。
再次,
學校教育不當。
學校是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專門機構(gòu),
學生的良好品德主
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培養(yǎng)的。
但是學校及教師不正確的教育要求、
教育態(tài)度及教
育方法等,都會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帶來影響。突出問題是:
1
。畬W校的壓力。如
升學壓力、
考試壓力,
學習負擔過重等引起學生過分的心情緊張或情緒波動,
會
加重學生的不良品德。
2
.不尊重學生、不熱愛學生。如教育中的強迫命令、簡
單粗暴、動輒就訓斥或變相體罰等。
3
。畬W生要求過高、過急、過嚴。忽視學
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征,
或者放任自流;
或者忽視學生的心理需要,
把成人的心
理需要強加給兒童等。
最后,學生本身的主觀原因。家庭、社會、學校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都
是造成學生品德不良的外部原因。
這些外因之所以能產(chǎn)生消極的作用,
是由于學
生在心理上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弱點,
這些心理弱點會在不良條件影響下轉(zhuǎn)化為不
良品德。從學生本身來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
。狈φ_的道德觀念。
研究表明,學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無知”所造成的。學生常
常是“有錯不知錯”。
2
.缺乏正確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動道德認識轉(zhuǎn)化
為道德行動,如果缺乏相應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種道德認識也將停留在口頭上。
在德育過程中,
應當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感,
激發(fā)他們對道德行為的敬佩、
愛
慕,對不道德行為的憎恨之情。
3
。赖乱庵颈∪酢K麄儾荒苡谜_的道德意志
戰(zhàn)勝不合理的欲望。
如有的學生不能抵御各種誘惑因素而出現(xiàn)過錯行為或品德不
良行為等。
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必須重視道德意志的培養(yǎng)和磨煉,
增強抵
制各種誘惑的能力。
此外,不良的行為習慣、接受錯誤的道德觀點、精神上的空虛、人際關系緊
張及青少年學生所具有的模仿性、
幼稚性、
依賴性等特點都是造成學生品德不良
的主觀原因。
二、學生品德不良的矯正
(
一
)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zhuǎn)化過程
品德不良學生的轉(zhuǎn)化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轉(zhuǎn)化過程一般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階
段:
1
。劝l(fā)階段。學生萌發(fā)上進的愿望,開始向前邁進的階段。此階段是品德
不良學生道德觀念開始戰(zhàn)勝非道德觀念的階段。
教育影響是引起學生改過的主要
條件,
如先進人物事跡的感染、
推心置腹的交談、
接受深刻的教訓都能激起改過
上進的愿望。但這種愿望或不穩(wěn)固、易消逝,或穩(wěn)而顯。教育者必須要有高度的
敏感性,發(fā)現(xiàn)萌芽,抓住時機,積極引導。
2
。D(zhuǎn)化階段。這是品德不良學生轉(zhuǎn)化的關鍵階段。所謂轉(zhuǎn)化,是指品德不
良學生在萌發(fā)改過愿望的基礎上,
行動上開始有改正錯誤的表現(xiàn)。
此階段有兩個
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學生心理復雜,處于矛盾態(tài)度,一方面對過錯行為感到羞
愧,
想將功補過,
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這些要求是推動他們實現(xiàn)轉(zhuǎn)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