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擁有10億美元的富翁小洛克菲勒在談到讓孩子記帳時說:“要孩子懂得金錢的價值,不要亂花亂用,把錢用在益處。”而這些恰恰是我們現(xiàn)在家庭教育所忽略的內(nèi)容,也是我們的孩子所缺乏的品質(zhì)和素質(zhì)。
學齡前的孩子對金錢的認識十分有限。他們大多以為我們的錢是來自雜貨店里的收銀小姐,或者認為父母口袋里的錢,就像是魔術師變出來的彩色領巾一樣,一條接一條地、永遠花不盡。他們也不懂得儲蓄。如果你對一個3歲大的孩子說,讓他把他的糖果從中午留到晚餐后吃,你甚至告訴他:“如果你等到晚餐后再吃,我就準許你晚點兒上床睡覺,看你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彼是很可能在下午把糖吃光。
實際上學齡兒童的能力仍不足以學習儲蓄,做父母的又該如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金錢態(tài)度與習慣呢?
不少育兒專家紛紛告訴父母,當孩子尚不明白金錢的必要性以及價值時,下面的培養(yǎng)方法是極其重要的。
購物中的理財教育
縱使有時會搞得一團混亂,令人氣惱,但是和孩子一同購物,對他們而言是種很棒的學習體驗。雖然孩子還太小,無法了解金錢的價值,但是他們會開始看到,把那一張張有顏色的紙和一個個閃閃發(fā)光的圓形金屬,交給商店老板就可以“買”到某些東西。這是孩子意識到金錢為交易媒介的開端。你還可以叫孩子把買報紙的一塊錢交給商店老板,并且要他接下找回的紙鈔和零錢,讓他借此參與交易。
別把金錢與愛劃等號
我們生活在一個許多父母不能長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代——因為我們每天工作8個小時以上,或者已經(jīng)離婚而不和孩子同住。分開的罪惡感使得父母掏出許多錢或是買禮物給孩子,當作思念的替代品或說:“我愛你”的一種方式,使得孩子把愛和“物品”聯(lián)想在一起。
當然,禮物是關愛的表現(xiàn),但不是替代品。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擁抱、共度的時光及溫情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而這健康的心理在日后會轉(zhuǎn)變成對金錢與所有權的正確觀念。要明白你是孩子仿效的對象,嬰兒和幼兒會模仿我們的動作和反應,因為在他們眼中的我們并不是真實的我們,而是世界上最聰明、最無所不知的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所以,千萬別讓孩子從小就認為愛就是“禮物”,是用錢可以買到的。
金錢的最初培養(yǎng)
塑造孩子的金錢觀,并不是空洞無物的說教,而是把生動有趣的活動參與其間的結果。依照孩子的天性,父母可以從以下幾項入手,培養(yǎng)孩子對金錢的認識能力。
購物中的學習 帶孩子上超級市場時,給孩子錢買一些點心。讓他自己付帳、拿收據(jù),把買的東西放進自己的紙袋里,然后把這筆交易中所找回的零錢收起來。
廚房里的學習 讓孩子把干凈的餐具收進櫥柜。讓孩子把大大小小的勺子、碗分類,然后和大人一起把它們放進正確的格層里。
孩子年齡比較大以后,讓他幫著你計算有多少人要吃飯,桌上要擺幾個碗、幾雙筷子。把1瓶年奶分成2份,把蘋果切成3份,或者把你的面包分一半給孩子,這些可以發(fā)展孩子數(shù)的能力。
丟硬幣 給孩子4個硬幣,叫他試著把它們丟進放在幾尺外的一個桶子里。在他丟的同時,問他以下的問題,并且要他算出總和(初步的加法):“桶里面有幾枚硬幣?”“桶子外面有幾枚硬幣?”“一共有幾枚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