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詞來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過程開始于一個人的出生并持續(xù)終身,對人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變化。美國心理學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歲以前是智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幼兒時期大腦發(fā)展速度是最快的,學習東西也是最快的,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后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作用。
幼兒教育是指幼兒期(3~6歲)的教育。幼兒教育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說,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fā)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如幼兒在成人的指導下看電視、做家務、參加社會活動,等等,都可說是幼兒教育。而狹義的幼兒教育則特指幼兒園和其他專門開設的幼兒教育機構的教育,也可稱為社會領域教育。
幼兒教育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fā)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tǒng)、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幼兒教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yǎng)過程,包括對兒童觀察力的培養(yǎng),想象力的培養(yǎng),思維力和記憶力的培養(yǎng),語言表達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培養(yǎng)等。這些方面是相互依賴而又相互制約的,在整個幼兒教育過程中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方法
1.語言引導
首先家長們了解幼兒階段重要的不是學識,而是通過引導培養(yǎng)興趣、思維、情感能力。同時也要掌握一定量的知識和技能。語言引導就是通過語言交流,語言指令來以言傳身教的方式教育。比如:講故事、認字、讀書、講道理、唱兒歌、說話交流等把自己所知道講給他聽。可以說教育的主要方式還是來自于語言。
2.一起做游戲
家長和孩子一起做游戲,不僅能使孩子更快樂,還能增進親子間情感。提高孩子思維、情商、創(chuàng)造力、動手能力等,使身心健康發(fā)展。首先引導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家長陪孩子做游戲的時候要和孩子一樣真誠的、專心的注意力集中地投入進去,不能敷衍。積極地傾聽孩子所說的。多問開發(fā)思考能力的問題,遇到問題引導孩子自己解決。
3.走出去
帶孩子去陌生的地方,體驗不同的人和事,體驗和陌生人的相處,適應全國各地的氣候,欣賞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筑,一起品嘗各個地方不同的美食。帶孩子走出才能更好地看這個世界。才能真正去了解它,融入它,認識它,從而真正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孩子是社會的,是世界的,只有不斷的認識陌生的事物,對未知的東西去探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有長見識,心胸才能更加寬闊,也更加坦蕩。家里了解的東西是有限的,人也不能一直呆在家中,帶孩子走出去!
幼兒園教育方法
1.實踐練習法
這是一種通過真實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培養(yǎng)幼兒的基本社會生活能力和技能,并增進幼兒的相關知識,激發(fā)幼兒的社會情感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在生活事件、生活活動中,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讓幼兒練習、實踐,以形成和鞏固或改變幼兒基本的社會行為。實踐練習法是典型的做中學的方法。如值日生、自我服務、力所能及的園內公益勞動、待人接物、解決矛盾和沖突等。
2.調查法
教師引導和啟發(fā)幼兒針對社會環(huán)境、社會事物及社會現(xiàn)象的相關問題,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收集相關材料,并對材料進行思考、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社會現(xiàn)象存在的狀態(tài),或是社會問題的原因,或是社會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幼兒社會教育中的調查法,主要是解決“是怎樣的”和“為什么是這樣的”等問題。因此,調查法是以問題為先導的。幼兒通過調查,對社會生活有了感性的和較為具體的認識。因此,調查法是幼兒社會教育的重要方法。幼兒參與的調查不同于成人的調查。一方面在于調查的內容是淺顯的、易于發(fā)現(xiàn)的、與生活直接相關的,蘊涵的關系應該是較為明了的。另一方面是調查手段以視覺感性的手段為主,看、問、聽等是調查的重要方式。
3.參觀法
社會領域中的參觀法是指幼兒進入一定的現(xiàn)實社會場景,通過多種感官,感知社會現(xiàn)象的狀況。社會領域的觀察法主要是針對一個或兩個社會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深入的觀察,以視覺為主要感知渠道。即根據(jù)社會領域教育的目的與任務,組織幼兒在園內或園外的場所,讓幼兒通過對實際事物和現(xiàn)象的觀察、思考而獲得新的社會知識與社會規(guī)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兒教育活動與幼兒實際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通過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接觸社會,接受教育。參觀法的運用必須服從教育目的,根據(jù)教育的要求進行。參觀前教師的準備工作是根據(jù)教育目的和要求確定參觀的地點、對象和進行的步驟,制訂好參觀的計劃。參觀時要指導幼兒圍繞參觀目的進行觀察感知。參觀結束后,教師要幫助幼兒對參觀內容作小結,使幼兒對參觀內容有個概括性地了解。
4.表演法
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引導幼兒通過身態(tài)動作、語言及表情去體驗、感受一定角色的情感和行為,從而達到社會性—情感發(fā)展的目的。一般應有明確的主題。主題可以是幼兒商定的,也可以是教師和幼兒共同確定的。幼兒可根據(jù)這個主題自行確定或在教師的幫助下確定相應的角色。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表演總是指向特定的發(fā)展目標。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和幼兒行為、情感發(fā)展的實際狀況,確定表演的主題和相應的角色,并為幼兒表演創(chuàng)設或引導幼兒共同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景,為幼兒的表演提供相關的材料。一般幼兒表演的主題來自現(xiàn)實生活事件或藝術作品(文學作品、電視等)。對幼兒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有助于表演主題的豐富和生動,也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表演欲望。
5.講解法
講解法是向幼兒說明一些簡單的、基本的知識和道理,讓幼兒了解規(guī)則及其意義,使幼兒知道一些基本的事實,知道判斷事物的基本標準,即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和為什么要這樣做。講解法不是幼兒社會學習唯一的方法,但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教師對幼兒的講解不一定是全班的講解,還應該包括小組的和個別的講解。講解法的使用有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依靠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很難把握事實、道理或規(guī)則的本質,或幼兒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達成目的的時間代價過高。教師的講解有助于降低幼兒理解的難度,或使幼兒真正掌握相關的內容。教師無視幼兒能力的過于深奧的講解以及不顧幼兒興趣的過于重復的講解不利于幼兒的社會學習。講解不是從道理到道理,而是經(jīng)常需要例證。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的講解應該是感性的、生動的、具體的,關注幼兒興趣和已有經(jīng)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