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前寫了一篇博文加拿大小學生咋背單詞,結果引來一些尚未入學的孩子家長的回應,于是趕緊補寫一篇加拿大學前班咋學英語,結果又有3歲左右的孩子家長回應說孩子開始學 Letter Sound, 學進去了的欣喜,學不進去的就發(fā)愁!于是覺得有必要再寫一篇幼兒英語啟蒙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女兒來溫哥華的時候,差不多4歲。從2歲左右開始,我給她買過一些英語兒歌的光盤,其中她非常感興趣的一個是清華幼兒英語的《語感啟蒙》,一套四張光盤,三十幾首英文兒歌,外教領唱的。還有一個就是洪恩的巴迪英文童謠,是美國少兒合唱團的小演員領唱的。這兩套光盤,女兒斷斷續(xù)續(xù)地差不多聽了兩年,尤其喜歡前面的一套。從后來的情況看,它們對于女兒的英語啟蒙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到溫哥華之后,我們只倒了幾天時差就去幼兒園了(Group Daycare,來加之前就聯(lián)系好的)。第一天我在那里陪園。中午準備吃飯時,全體小朋友唱歌,女兒一聽就樂了,她也會唱!于是,第一天的融入就因為這幾首兒歌而變得特別的簡單了。回來我問明天還去不去Daycare, 答“去”!明天還用不用媽媽去陪了,答“不用”!
后來不到一個月,她以前所聽過的兒歌在幼兒園基本都唱過。很快,她已經能夠聽懂老師的幾乎所有指令,和老外的小朋友也能夠玩在一起并且成了好朋友,據老師講,比早她半年去那里的另一個中國小朋友語言進步和適應的要好些!其實在她去幼兒園之前,我們并沒有單獨教她什么日常用語、會話之類的東西。而小孩子聽老師的指令或者是和小朋友一起玩,其實很多靠的是形體語言,然后去體會這個語言是什么意思,再到后來能夠知道這個意思的詞該怎么說。這其實就是小孩子對語言的輸入和輸出過程。
在她來溫哥華的頭半年,我給她從圖書館借了大量的DVD。其中一套她特別喜歡,就是KIDSONGS 系列。這一套東西和國內的那兩套產品有些類似,只不過畫面更活潑,語速更快。其中的有些歌曲,連GMT考到全球TOP7%的老公辨音也困難。但是問她,她可以很完整地把整個一句歌詞給復述出來,盡管她不知道確切的含義。我想,這和我們成年人童年期沒有進行過辯音訓練有很大關系。
其實,聽的目的是鍛煉耳朵的辨音能力(包括詞的讀音以及連讀、省略等等),鍛煉對英語的韻律、節(jié)奏等的把握。能夠清晰地辨別每個音,是小孩子學英語相比大人最有優(yōu)勢的地方 -- 這有點和小孩子學鋼琴差不多,和大人學習的區(qū)別是兒童的耳朵尚未被破壞,對音的敏感度還很高,鍛煉好耳朵對以后學習英語好處實在太多了。我們學習10幾年英語,聽到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單詞,就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而事實也證明我們的耳朵對一個句子中生詞的發(fā)音辨別能力的確不是那么可靠!只有大量的聽,才能把我們的耳朵鍛煉出來,而從孩子抓起則極其簡單。
從我女兒的經驗也證明聽的重要性。她剛開始看那些DVD時,只聚精會神、不厭其煩地一遍一遍地聽,后來跟著又蹦又跳,再后來開始跟唱同時跳,但是有時發(fā)音并不完全正確 -- 這正是對音的辨別錯誤造成的 -- 我們也沒有糾正,再到后來不知道什么時候,她已經唱得不但所有音都正確,而且絕對的原汁原味了!以后再聽新的兒歌,都是很快就能跟唱并且全部發(fā)音正確,說明耳朵的辨音能力已經鍛煉出來了。聽是輸入,說是輸出,聽的足夠多了,自然開始輸出,一說起來就嘩啦嘩啦的,根本不是說幾句的問題了。從中國來加拿大的孩子,都有一個從不說到說的一個過程,時間大約需要半年到一年,正是因為需要這么長時間的輸入然后才能開始輸出。
在學前班給女兒補課的時候,老公對 Phonics 進行了研究。結合女兒從國內到這里來上幼兒園的經驗,我們的心得是:以 Phonics 的眼光來看,單詞不是由字母組成的,而是由音(Sound)組成的,而音是由字母或者字母組合組成的。這和我們理解的單詞是由字母組成的完全不同,在單詞和字母之間多了一個“音”,正是這個多出來的音讓老外具備了見到了生詞會讀、聽到讀音會拼寫的能力!而對音的辨別能力,正是靠耳朵多聽來鍛煉的。當然,音不只是需要辨別,還要求你把它發(fā)出來,也就是要大聲地讀,而大聲地讀又進一步強化了對音的辨別。
Phonics 的理論中,也明確指出了 Phonics 的方法要成功依賴兩個前提:Phonological Awareness(耳朵的辨音) 和 Phonemic awareness (單詞和音的關系,理解單詞就是用不同的音像搭積木一樣搭出來的),前一個是一切的基礎,后一個就是說讓孩子明白詞是音組成的而不是字母,聽也要聽音而不是聽字母。這兩個前提解釋了母語環(huán)境的孩子使用 Phonics 的成效更加顯著的現(xiàn)象。那我們孩子的英語啟蒙,為什么不在孩子還小、耳朵更加敏感時從訓練對英語的辨音能力開始呢?
當然,知道了應該怎么做,還要找到孩子足夠感興趣的素材和方法。又唱又跳的英語兒歌是個好材料,對我女兒非常適用。但是我們也曾在女兒回國過年時把她看過的那些英語兒歌的DVD推薦給朋友,結果朋友家 6 歲的小朋友,也是我女兒的好朋友,根本不愿意看。這可能還要結合敏感期、選擇適合年齡段甚至性格的素材來給孩子聽,需要父母更加的細心觀察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更多的嘗試、投入更多的思考。
記得以前我曾經看過搞英語教育的老師的一篇文章,文中說,英語的聽力過關大概需要1400多個小時--但對于孩子的耳朵來講需要的時間肯定會比成人大大地減少--這個數據是否準確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給孩子找到足夠的、原汁原味的、孩子喜歡的英語聽力素材。我相信,如果你的孩子能夠積累這么多的聽力經驗,那他成年以后的辯音能力就不會有大的問題。
從這一點上來講,國內的幼兒英語教育,如果還過多地停留在是不是會背字母歌,是不是會背多少單詞,是不是會幾句英語對話,那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
還有一點,我發(fā)現(xiàn)我們在國內的時候,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是分開的,似乎聽就是一個獨立的能力,最多能和說聯(lián)系起來。但是,國外的英語學習,聽是為了閱讀作準備的。在他們出版的關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閱讀的書籍中,提到閱讀的基本方法有四條,其中一個是 Phonics,一個是Rhyme.而這兩點,都是和聽力中的辯音和韻律節(jié)奏相關的。
我想,與其忙于讓孩子學習一個個基本的單詞、句子,不如多花些時間給孩子更多的英語視聽資料。這應該是他以后英語學習的基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