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早產兒,不僅要讓寶寶在糾正月齡里追趕上足月兒的身體指標,還要關注他的神經、心理、行為方面的發(fā)育。尤其是需要隨訪的6個時間點:寶寶矯正胎齡40周或出院后兩周左右,矯正月齡1個月、3個月、9個月、18個月、24個月。一定要帶寶寶回醫(yī)院檢查各項指標。
定期隨診很重要
早產兒面臨的健康問題很多,為了降低其患病率,提高其生存質量,家長一定要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按照約定的隨訪時間,帶寶寶到醫(yī)院接受檢查。以下是需要隨訪的6個時間點:寶寶矯正胎齡40周或出院后兩周左右,矯正月齡1個月、3個月、9個月、18個月、24個月。
發(fā)育異常有預警
早產兒更容易發(fā)生神經、心理、行為方面的發(fā)育偏差,家長應根據寶寶的矯正月齡,若發(fā)現有以下任何一條預警征象,應及時帶寶寶到醫(yī)院檢查。
3月齡時對很大的聲音沒有反應,不注視人臉,不追視移動的物體,逗引時不發(fā)音或不會笑,俯臥時不會抬頭。
6月齡時發(fā)音少,不會笑出聲,緊握拳不松開,不會伸手及抓物,不能扶坐。
8月齡時聽到聲音無應答,不會區(qū)分生人和熟人,不能雙手傳遞玩具,不會獨坐。
12月齡時不會揮手表示再見或拍手表示歡迎,呼喚名字沒有反應,不會用拇指和食指對捏小物品,不會扶物站立。
18月齡時不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不會按要求指人或物。
兩歲時無有意義的語言,不會扶欄桿上樓梯或臺階,不會跑,不會用湯匙吃飯。
〔備注:文中提到的月齡為矯正月齡,矯正胎齡40周,即相當于預產期。矯正月齡的計算方法:矯正月齡=實際月齡-(40-出生時孕周)÷4!
早產兒是指孕周不滿37周出生的新生兒。由于早產兒出生時腦發(fā)育尚未完善,因此出生后容易發(fā)生缺氧窒息、顱內出血、感染和黃疸等問題,甚至導致智力低下和腦癱。有研究顯示,未經特殊干預的早產兒智力低下發(fā)生率為6.7%,腦癱發(fā)生率為3%,還可能出現視聽障礙等。
護理早產兒首要的是預防感染,而手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首先,在接觸寶寶前,如喂奶、喂藥、拿取寶寶清潔用品以及給寶寶更換尿褲后都要仔細洗手。
其次,早產兒的皮膚清潔不可忽視,洗澡時應注意臍部護理。當臍部潮濕或有少許滲出時,可用消毒棉簽蘸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擦拭臍根部,臍部要保持干燥。
最后,為了預防早產兒泌尿系統(tǒng)感染,要經常更換尿布,并在每次大便后用清水沖洗會陰部。如果寶寶臀紅,可用鞣酸軟膏涂抹局部。減少親友探望早產兒次數,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