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歲這短短幾年是父親影響兒子的最寶貴的時機,父親這段時間應該花更多時間和兒子在一起,如果父親缺位,那么男孩會轉向尋找其他能夠教導他的男性。
很可惜在當今的學校里男教師越來越少,很多男孩只能在年長一些的同伴中吸取力量,所以在學校中會有男孩的小團體甚至幫派。
沒有年長、值得尊敬的男性的引導,這些同齡人的團體在混亂中探尋方向,接觸如暴力、性早熟、吸煙等不良影響。
父親這時需要真正承擔父親的角色,深入兒子的生活,扶持他的成長,在人際關系、品格力量、家庭婚姻、價值導向等方面做兒子的模范,成為兒子和成年男性世界之間的橋梁。
下面一些基本的為父之道,可以供工作繁忙的父親一些參考:
擠出時間
這是做父親最重要的能力。如果你一周工作50-60小時,你很難成為好父親。如果你的兒子在生活中出現了問題,那么是你的責任。父親應該拿出時間和兒子玩耍歡笑、教導兒子。
表達你的感情
男孩子喜歡擁抱、玩耍、摔跤,但父親們也需要通過讀書、講故事、并坐聊天和聽音樂等安靜一點的活動和兒子建立感情聯(lián)系,要真誠的夸贊孩子的聰慧、努力或者創(chuàng)意。
有些爸爸害怕這些會讓兒子娘娘腔,但事實恰恰相反,很多同性戀因為缺乏父愛而尋找與其他男性的親密感情。
放松一點
不要僅僅出于壓力或者責任感去和兒子在一起。享受和兒子在一起的時間,選擇你們兩個人都喜歡的活動,不要把和親子時間變成學習時間。
降低對兒子的要求,逐步教會孩子你的技能,和孩子一起體會體育運動、遠足、種植等等活動的快樂。
也要做嚴父
有些父親喜歡做輕松的慈父,把難做的部分如管教孩子、分擔家務、監(jiān)督作業(yè)、為孩子做出選擇等交給妻子。
有些妻子半開玩笑的說:我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是我的丈夫。不要讓你的妻子陷入這樣的境地,不僅僅做孩子的朋友,還要和妻子分擔養(yǎng)育和引導孩子的責任。
需要注意的地方
6-14歲的男孩會面臨幼兒期沒有碰過的問題,如霸凌、歧視、同齡人和性信息等,父母必須密切關注這些問題的表征。
比如在學校受到霸凌的男孩會有不想上學、缺乏同學朋友、零花錢丟失等現象。
而另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男孩在這段時間的心智成熟度比女孩晚半年到一年,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盡早入學,好搶先一步,其實這樣做并不利于孩子自信順利的學習和適應學校生活。
總結
男孩6-14歲是父親為之奠定男性基礎的寶貴時期,再忙的父親在這幾年也應該擠出時間多關注兒子。
即使是很小的事情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夏夜散步、和兒子聊聊自己的成長過程、一起打球、拍拍兒子的肩膀告訴他他很棒。這些美好的記憶會滋養(yǎng)男孩,伴隨他的成長。
3
第三個階段(14歲-成年)
后退一步,幫助孩子變成成年人
成年的定義
我們通常認為孩子從14歲到成年的過程順理成章的就是好好學習,多發(fā)展課外特長,進入理想的大學,然后找到體面工作。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包括我自己。
但直到最近這兩年,在面臨職業(yè)、家庭、環(huán)境的很多變化時,在失敗和嘗試、辛苦和快樂中,我才明白:我以前的自尊、驕傲、對自身身份的確認很大程度來自于我的技能、學位和工作,我的安全感來自于和家人、丈夫的關系。
我對別人的判斷更多基于他的學位和職業(yè),我從未真正關注過我社會階層之外的人,我也從未真正后悔過自己的過失和給別人帶來的傷害。
我才意識到:如果沒有自給自足的心靈,如果愛只保留給自己,如果總是沾沾自喜的點數一些物質的收獲,我離成年還遠。
真正成年的人有自己的原則、有跌倒了爬起來的勇氣、有不役與外物的能力、有對朋友和家人的愛。
這樣的成年人能面對家庭的矛盾、處理自身健康的問題、面對經濟環(huán)境的改變和職場技能更替的挑戰(zhàn),他對自身的認同、和家人的關系和幸福感不會因為環(huán)境變化而輕易改變。
所以在孩子14歲到成年的這段時間,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名牌大學,而是如何培養(yǎng)他成年。
我們要做的應該與男孩的前面兩個發(fā)展階段相反:繼續(xù)愛他,但要后退一步,讓他接觸外界優(yōu)秀的人,給他更廣闊的視野,給他幫助別人的機會,給他做決定和承擔責任的經驗。
男孩在此階段的發(fā)展特點
Don and Jeanne Elium在Raising A Son書中很好的描述了男孩在青春期的特點:
1、思考
男孩在這段時間里發(fā)育的重心其實在于他的頭腦?梢哉f青春期是男孩開始思考的年紀,他開始抽象思維,開始批判、分析自己、他人和他身邊的世界。
青春期的男孩經常說這樣的話:
“我父母總是說他們支持我,但他們不讓我去探索真正的自我”、“我愛我爸爸,但他說話會有種族歧視”、“我媽媽人很好,但她總是讓別人左右她”等等。
他開始有沉默獨處的時候,用來思考、吸收、理清自己的感受,分析生活中事件的意義。父母們這時要相信自己在他幼年奠定的基礎,并信任他。
2、多變
青春期的男孩是多變的,容易情緒化。
為了探索自我,他會嘗試不同的行為方式,他可能會一時很自信,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時又憂郁害羞。一會像個學究型,一會像個嬉皮士。
父母們有時會很不喜歡他的一些言行,比如染頭發(fā)、帶耳環(huán)、批判別人等,但只要我們記得一點,就可以平靜的對待他:與他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