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四:名字與姓氏連讀產生不良諧音效果。
名字本身很好,但與姓氏連讀則鬧笑話。網絡上頗為常見的此類姓名有“朱逸群”(豬一群)、“焦厚根”(腳后跟)等,雖然有些只是網友自己想出來的笑話 ,但現實中名字出現不良諧音的例子還是確實存在的。有位江蘇的家長托我給他孩子改名,對我傾訴當初給孩子取“常子清”一名,諧音“自清”,愿孩子做人清清白白,清者自清,不料,孩子上學以后,人家笑他“腸子輕”,回家常對父母二人發(fā)脾氣,惱火當初給取了個這樣的名字,還動不動就氣得不吃飯了,作父母的是既心疼又后悔,無奈之下想到了改名。這種諧音效果本不是父母想要的,只是一時大意,建議家長取名時多讀幾遍,避免誤會和不良諧音。
誤會五:名字與姓氏連讀導致姓氏受人誤解。
名字總體上非常合適,但因讀音問題,產生了聽覺上的錯誤。不久前有位重慶的許先生電話咨詢我:“博士,您看給孩子取名“許子昂”如何?”且不論“子昂”一名好與壞,此名一聽我立刻提醒家長:“您是姓許還是姓徐?”最后這位家長放棄了“子昂”一名,原因很簡單,“許”字為第三聲,“子”字亦為第三聲,二者連讀,“許子昂”變?yōu)?ldquo;徐子昂”,將來孩子在做自我介紹時,很容易讓人誤會其姓氏,無異于讓孩子改了姓,這絕不是家長愿意的。與家長交流寶寶取名經驗時,針對姓氏為第三聲的,我都會特別注意,并提醒家長,勿給寶寶取首字為第三聲的名字,宜另作他選。
誤會六:中國名字與外國名字的誤會。
取個好名字,想必是每位初為父母者都為之操心之事。有時斟酌了許久,最后以兩個字面含義非常美好的字作為姓名。如“安娜”一名,平安之 “安”,天下父母心,無一不是希望寶寶健康平安地成長,“娜”字為多音字,有婀娜多姿、身姿裊娜之意,非常適合女孩子,表達家長希望寶寶容顏清秀、娉婷玉立之意。兩個字的含義,所寄托的都是非常傳統的中國思想,女孩子平安、美麗。然而不難發(fā)現,“安娜”一名亦為英文名“Anna”的譯音,讓人一讀首先想到的不是中國的文化,而是外國的名字,難免有崇洋媚外之嫌。寄托在名字上的美好祝愿,則容易被人所忽視,大打折扣。
誤會七:普通話與方言的差異。
取名之時,家長很多都會首先考慮用家鄉(xiāng)的方言或者普通話來讀。但我國的方言種類繁多,去到另一個地方,入鄉(xiāng)隨俗,講當地語言是在所難免的。有位朋友和我提起,他的女兒說班上同學的名字像豐盛的飯菜。有位同學名字叫做“榮松”,潮汕人,綽號“肉松”,因為“榮松”二字,用粵語念起來接近“肉松”,加上此人身材略胖,得此綽號,幾乎終身難以擺脫。 這位同學的家長當初取名時肯定就只考慮用潮汕話和普通話讀起來非常響亮,而不曾想過,他們后來會定居在廣州這樣一個講粵語的城市,孩子姓名用粵語讀有諧音。另一位同學據說名叫“成伯繁”,湖南人,綽號“白飯”。其實“伯繁”一名取“伯仲”之“伯”,滿天繁星”之“繁”,家長的殷切希望不言而喻,誰料孩子到廣州后成了“剩白飯”。建議現在的家長取名時還是應當考慮以后定居地的語言,防止出現上述兩個名字的尷尬。
其實取名是個美妙的過程,只要用心,細心,相信每位家長都能為孩子覓得佳名。然而人人都有粗心之時,如果名字有一丁點誤音或不好諧音,都可能日后給帶孩子帶來煩惱,因此,取名時建議家長多多考慮未來長居之地的語言和普通話的發(fā)音,避免不良諧音或近音。
名字可以從時節(jié)、時代、出生地、詩句、哲理、成語、希望等方面構思,作為一名古代文學博
士,我對取名的研究和熱愛與日俱增,每每為家長的新生寶寶覓得佳名,心中之喜悅總是難以溢于言表。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名字如果“詩中有名,名中有詩”,則更是巧妙。適逢國慶佳節(jié),在此,祝愿剛剛晉升為父母親的家長都能為孩子取一個稱心如意的好名字,亦祝各位朋友闔家團圓,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