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所謂教學重點是指教學活動中舉足輕重、關鍵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內容,是課堂結構的主要線索,掌握了這部分內容,對于鞏固舊知識和學習新知識都起著決定性作用。而教學難點則是從幼兒實際出發(fā),幼兒難于理解或領會的內容,或較抽象,或較復雜,或較深奧。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也有些內容既是難點又是重點。難點有時又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水平來定,同樣一個問題在不同班級里不同幼兒中,就不一定都是難點。
二、為什么要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過程是為了實現目標而展開的,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是為了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以便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發(fā)展幼兒知識和技能,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
三、那么如何確定好教學重點難點1、熟悉和貫徹執(zhí)行綱要只有熟悉和貫徹執(zhí)行綱要精神,才能明確各學科教學目的任務、基本內容、目標和要求,才能正確確定教學重點。特別是教學大綱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任務,是正確確定教學重點的主要依據。因此,熟悉和貫徹執(zhí)行教學大綱,是正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的一項重要工作。
2、深入鉆研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的重點主要決定于教材內容。例如,如果教材中某一內容是諸內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基礎知識或基本技能或者是進一步學習其它內容的關鍵,那么這一內容就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我覺得深入鉆研教材,弄清教材內容,也是正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的重要工作。
3、全面了解幼兒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情況幼兒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教學的主體。教學的難點主要決定于教師和幼兒的素質和能力。除了教師本身要有自知之明以外,還必須全面了解幼兒的情況,特別是全面了解幼兒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據以正確地確定教學的難點。顯然,絕大多數幼兒已經掌握或容易掌握的教學內容不必列為教學難點。因此,全面了解幼兒知識和技能的實際情況,對于是正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十分重要。
4、善于總結自己的經驗和虛心學習別人的經驗要善于總結自己在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方面的經驗。同時,虛心學習別人在這方面的經驗。不斷地用它們去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教案。這是正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很重要。
四、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如何突破重難點呢?
教學活動中的重難點猶如一出戲的戲眼,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一個活動下來,或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或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究其原因,關鍵是教師對教學重點的把握有所偏頗,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流于表面,那么,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采用怎樣的方法如何突破重難點呢?
1、單刀直入,難點前置所謂難點前置是指將教學的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fā)現、去探索、去交流。由于學前期幼兒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因此對于一些需要經過多層次分析推理的事情,他們還是力所不能及的,以故事教學為例,如果在故事教學前.僅僅是按常規(guī)設計教案,那么有些故事內容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驗還不太豐富的幼兒來說,是難以接受和理解的。這時,就不妨采取難點前置法,將難點放在教學之前,通過某些輔助手段引導幼兒主動去發(fā)現、去探索、去交流。讓幼兒明白了故事中的道理,達到啟發(fā)幼兒思維,開發(fā)智力的目的,同時難點也迎刃而解了。文學活動《微笑》,是一篇充滿濃郁兒童情趣的童話故事,它采用了擬人的手法,把小蝸牛用微笑的方式給大家?guī)砜鞓?從而自己也快樂起來的經過描寫的形象逼真。讓幼兒充分感受到小蝸牛的助人之心和與朋友的友愛之情,體會到為朋友做事的快樂。教學活動中,小蝸牛的信在整個作品中是個難點。于是教師在導入部分是安排了讀小蝸牛的信,"老師這里有一封信。想不想知道小蝸牛在信中說了什么?(幼兒讀信)小蝸牛信中的意思你們懂嗎?(理解孤單、微笑)。通過這樣的難點前置,讓幼兒親身感受,有助于幫助幼兒更好地體驗故事中小蝸牛愛朋友的情感。
2、遵循規(guī)律,小步子遞進"遞進"指階段目標的循序達成,即根據自己的起步點出發(fā)努力實現目標,并不斷提升發(fā)展目標。"小步子"是心理學提出的辦法,就是說把大目標分解為階段性小目標,使個體很快地從目標導向行為轉入目標行為,盡快實現目標,滿足需要,同時在目標導向過程中當目標能力增加時教師及時提供一個可使兒童實現高目標的條件,引導他們走向實現更高的目標。如:在大班體育活動"挑戰(zhàn)飛人"時,教師考慮到活動重點是讓幼兒掌握助跑跨跳的動作,便以模仿奧運冠軍劉翔吸引幼兒投入活動,引領幼兒嘗試練習跨欄動作。教師在材料的投放數量及運用上體現了"小步子遞進"。如教師將跨欄高度從低到高分為三種,讓幼兒分別嘗試,從第一次練習時的一道跨欄,到第二次練習時的兩道跨欄,再到第三次競賽中的三道跨欄,使幼兒不斷地接受新的挑戰(zhàn),體驗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的快樂,避免因反復練習而感到枯燥乏味。
3、尋找階梯,搭建支架"支架式教學",源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兒童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fā)展水平,一種是在他人的指導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它的存在為教學提供了可能,但是教學必須從兒童的現有水平出發(fā),逐漸給兒童提出更高的發(fā)展要求。這也就要求教師不斷地為兒童搭建支架,引導兒童從一個水平向另一個更高的水平發(fā)展。在《田納西搖擺舞》中,區(qū)分左右、交換舞伴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教師讓一半幼兒戴黃腕花,一半幼兒戴紅腕花。老師:"請戴黃顏色手腕花的小朋友在教室中間圍成一個圈,手放下,背對圓心。每個戴紅手腕花的小朋友去找一個(戴黃顏色手腕花)的好朋友,和他面對面站好。"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在集體舞蹈中,這兩色花不僅用來裝飾、打扮身體,同時有效地幫助幼兒擺脫被動學習境地。此處,老師巧妙的利用了兩種不同顏色的手腕花,達到幼兒快速結伴的目的。在接下去的環(huán)節(jié)中老師:"現在我們來換一個朋友照鏡子。和你現在的朋友面對面站好不動,舉起戴腕花的手指著現在的朋友,順著腕花的的方向指對面的新朋友"。集體舞中順時針方向交換舞伴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們往往因為找不到好的方法而聲嘶力竭的叫,在這里,手腕花的功能再次得到了體現:幫助幼兒快速辨認和結交新舞伴。又如在《小班美術活動小青蛙學游泳》中,畫出小青蛙不同方向的游泳姿態(tài)是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巧妙地運用橢圓形作為支架,先讓幼兒借助橢圓擺造型,討論小青蛙向下游時,頭在哪里?眼睛在哪里?向左游呢?幼兒可以將橢圓形任意擺放:橫著、豎著、斜著,教師只要巧妙根據橢圓形的方向添畫出青蛙的眼睛、四肢等,便可表現出姿勢各異的小青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