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幼教工作需要教師高度自覺性責任心。
人們對于事業(yè)的愛,是事業(yè)發(fā)展的力量源泉。幼兒教師只有認識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對社會進步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義,才能樹立事業(yè)觀,只對幼教事業(yè)產(chǎn)生深厚的感情,才能有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為培養(yǎng)社會一代新人獻出自己的知識、智慧和能力。老師工作對象是3-6歲的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幼稚單純,幼兒教師既要保護和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又要引導他們德、智、體、美、勞、心(心理)、特(特長)全面發(fā)展。因此,幼兒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堅守教育工作崗位,發(fā)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滿腔熱情地關懷幼兒,全面照顧,教育幼兒,決不能因為教師粗心讓孩子摔傷、燙傷、燒傷或出現(xiàn)大小不安全事故,時刻站在孩子明天的高度,來考慮對他們的要求,并且不吝嗇自己精力幫助孩子進步,發(fā)展他們的體力和智力,形成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把自己的一生獻給孩子,獻給幼兒教育事業(yè)。
誠然,幼兒教師勞動的特點,決定了整天與孩子打交道,工作繁忙,既苦也累,在有些人看來,當老師沒出息,身為幼兒教師更沒出息,什么"娃娃王"、"小兒科","無產(chǎn)階級貧困戶"等等,怎么辦?幼教工作者要自覺自愛,以自己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向社會奉獻,向家庭奉獻,來顯示幼教工作者的職責。趙樸初同志在一首《金縷曲》中曾寫到:"幼苗茁壯園丁喜。幾人知,平時辛苦,晚眠早起,燥濕寒溫榮與粹,都在心眼底。費盡了千方百計,他日良材承大廈,賴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熱無窮際。"幼兒的成長,處處凝聚著幼兒教師辛勤勞動,因此人們把幼兒教師喻為"辛勤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五、目前教育機制改革中,倡導素質教育,在幼兒教師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幼兒思維訓練應有超前性。幼教工作者應首先如此。
我們的思維方式通常是復制性的,也就是說,以過去遇到相似問題為基礎。人們馬上就反映到頭腦中,首先要做的判斷是:我在過去教學工作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然后,我們就會選擇以經(jīng)驗為基礎最有希望的方法,排除其它界定的方向去解決問題,這些以經(jīng)驗為基礎而采取步驟的可靠性使人們對于結論的正確性非常自負――這就是所謂的"經(jīng)驗主義"強加于孩子。因為如此做,會使孩子遇到困難后,不是想到去如何克服,而把征求意見的眼光投向老師,聽聽經(jīng)驗,長此以往,孩子思維變的狹窄,沒有了自己的主見和個性。
要引導孩子思維的多面性,重在引導。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你就會找到盡可能的可供選擇的解決方法。重要的是不能滿足于傳統(tǒng)認識。曾經(jīng)有人問愛因斯坦,他與普通人區(qū)別在哪里。愛因斯坦回答說,如果讓一位普通人在一個干草堆里尋找一根針,那個人在找到一根針以后就會停下來;他則會把整個草垛掀開,把可能散落在草里的針全找出來。
作為幼教工作者,復制性的思維方式會使你思維僵化,永遠按照慣常的思路去思考,你所教育的對象――孩子們也思維僵化,老師也只能閉門造車,談不上素質提高。
總之,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對幼兒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對幼兒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她的社會作用是其它社會職業(yè)代替不了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幼兒教師肩負的偉大社會使命和它的光榮職責,明確幼兒教師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真正熱愛幼兒與幼兒教育工作,做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優(yōu)秀幼兒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