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寬容、理解孩子心理
1、對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有一個不斷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無論是動作的內化,還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賴于兒童反復作用的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根據(jù)這一觀點,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做到:對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動不直接指點;對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態(tài);孩子在活動中碰到困難不急于幫助、代替,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觀察,在觀察中尋找教育的契機。
例如:在主題活動"春天"中,有這樣一個活動,孩子們在幼兒園內尋找春天發(fā)芽的樹。正當大家爭相把自己發(fā)現(xiàn)發(fā)芽的樹告訴老師的時候,幾個"小頑皮"卻離開了"大部隊",偷偷的鉆在大松樹下。只見吳雨杭小朋友用小手帕在包著什么東西,然后往褲子的口袋里塞,于是我揮揮手向他示意,問到:"小雨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寶貝?" 小雨杭拿出他的小手帕打開,小朋友們馬上叫了起來:"小雨杭把小芽苞摘下來了,小芽苞要疼的呀……"我看了看小雨杭說:"小雨杭你告訴我們,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來好嗎?" 小雨杭被小朋友們說的有點害怕,看到我鼓勵的眼神,他說:"我想把小芽苞帶回家種。"我馬上問小朋友們:"小雨杭把小芽苞帶回家,小芽苞能發(fā)芽嗎?"孩子們馬上議論開來,意見分成了兩派,于是我請小雨杭將小芽苞分給別的小朋友一點,讓他們在教
室里試一試。過了幾天,孩子們的答案開始一致起來,有的是問了爸爸媽媽,有的是自己做了試驗,他們都認為小芽苞離開了大樹是不能發(fā)芽的。小雨杭也表示以后不摘小芽苞了。
小雨杭摘小芽苞的行為,在尋找春天發(fā)芽的樹的活動中,似乎是一個極不和諧的音符。面對這一"另類"的聲音,教師的處理是尊重的、民主的。一句"小雨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寶貝?"充滿了童趣;"小雨杭你告訴我們,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來好嗎?" 親切地詢問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教師以一個參與者、合作者、促進者的身份參與孩子平等對話,聆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在一種輕松、活躍的心理狀態(tài)下敞開心扉。因此,要讓孩子敢于生成,教師就要尊重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蹲下身子來與之平等對話,建立亦朋友亦師生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使孩子在教師的面前敢于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想法見解,聽到這些"另類"的聲音往往就是孩子生成的活動的資源。
2、平等對待孩子引發(fā)孩子自主發(fā)展
教師如果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孩子的面前,勢必使孩子與教師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關系,孩子們對教師從心底里敬畏,那么,孩子或沉默不敢發(fā)表見解;或人云亦云沒有新意。那么教師就聽不到來自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因此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環(huán)。在一次"有趣的果實"整個主題活動過程中,孩子自主地收集、分析、處理有關果實的信息資料;自主地交流分享著有關果實的經驗;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探索著果實的秘密;自主地對未來的果實進行想象和創(chuàng)造一種孩子充分自主的學習方式。孩子不再是被動的受教對象,而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更多地順應著孩子的興趣和需求,觀察了解孩子,聆聽支持孩子。如本次活動原來教師預設的分享交流環(huán)節(jié):孩子分果實的特征、分類、用途、生長幾個內容進行交流,但孩子的興趣點卻始終集中在玉米及一些高科技農業(yè)成果上,教師也就順應著孩子的需要走,讓孩子充分交流、質疑、分享。
三、質疑、調控教師適時
新《綱要》指出: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兒童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fā)事件中的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關注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與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quot;。
教師是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們關注生成不能僅停留在捕捉到教學實踐中即時生成的生動情境,充滿童趣的問題,孩子反饋的信息。如果不進行價值引導,他們只是一個情境,一個問題,一個信息而已,毫無價值可言。生成活動對教師價值判斷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大量生成與預設的交替進行中,教師要對孩子的反應作出快速的價值判斷,這對教師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就像上面舉到的"小芽苞"的例子,如果教師只是捕捉到了孩子的這一行為而不加以引導,那么孩子非但沒有后續(xù)精彩的試驗與探索,而且很可能使這個孩子遭到小朋友的責備,使他的探索熱情撲滅在萌芽階段。
《幼兒百科辭典》中對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個人主動的從多方面探討求答案,解決問題。"這里的"尋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問題,因為有了問題,才有可能帶著問題去尋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動中的"質疑"--既探索活動展開時發(fā)現(xiàn)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僅有孩子的"質疑"是不夠的,教師的"質疑"也是回應孩子的一種良好催化劑。在一次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在大型玩具邊玩,沈少杰小朋友突然在滑滑梯下專注地尋找著……孩子們也圍了過去,看到這種情況,我就問孩子們:"你們在找什么呀?"孩子們奇怪地問我:"這里的蚯蚓跑哪兒去了?"我對他們笑笑,說:"那么還有什么地方你們看見過蚯蚓的?"孩子們又到種植園地、草地、操場旁等地方去找,可是還是沒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想一想你們以前是在什么時候找到的呢?"通過兩個"質疑",我促進了孩子的思考,并使孩子產生了許多自己的想法,而且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響。孩子有自己的理論,教師的不斷"質疑"就是促進孩子用自己的頭腦、用自己的觀點,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使生成和回應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質疑",那么孩子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滅,所以這時教師的回應作用就是讓他們的探索興趣越來越濃、越來越持久、越來越深入,不斷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識,培養(yǎng)探索精神,為孩子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調控"要求教師因人而異,當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難無法進一步發(fā)展時,教師要伸出手幫一把,"調控"還要求教師事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對孩子有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有預算,并做好準備,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能適時地"調控"。"調控"的方法很多,看你老師如何隨機應用。在一次給兔子喂食物的過程中,我想到有可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