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幼兒園組織教學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是教學目標達成的主要途徑,是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獲得發(fā)展的關鍵,科學的提問能使幼兒集中注意力,激發(fā)興趣和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參與活動的愿望,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收到預定的教學效果。它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重要藝術。
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往往不難發(fā)現一些現象的存在:有些教師設計的問題脫離幼兒了的生活經驗和實際水平、有的問題指向性不明確、有的問題思維空間不夠等,這些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活動的質量,影響了幼兒學習的情感態(tài)度、思維發(fā)展和藝術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tài)中激奮起來,激發(fā)他們想說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提問的作用遠遠發(fā)揮不夠,影響著幼兒學習興趣和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提問。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是教師與幼兒之間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方式。綜觀我們的課堂,教師的提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問題范圍狹窄,目的性不強很多教師的提問常局限于活動內容本身。提問目的單一,往往只是為了誘導幼兒說出內容。如在文學欣賞活動中,很多教師在活動一開始就直入故事內容,問幼兒"這是什么地方""家里有誰。可能發(fā)生什么事"等,而很少跳出故事的具體內容,激發(fā)幼兒自身的經驗,體驗故事情節(jié)的精妙等。事實上,除了針對活動內容設計問題,提問還可以將幼兒的好奇與興趣引向教師認為有價值的地方,可以激發(fā)和調動幼兒的相關經驗,還可以調整課堂氛圍或推動活動的發(fā)展等。
2.提問的條理層次不清晰教師的提問能引導幼兒的思維,如果教師的提問缺乏條理,幼兒的思維也會陷入混亂。如在故事《小熊讓路》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出示小熊圖片后問幼兒"這是誰它長得怎么樣",接著開始講述故事的開頭部分,講完之后又問"我?guī)砹苏l,小熊在路上遇到了誰,它是怎樣叫小動物讓路的,。類似的提問教師事先沒有精心設計與編它為什么要讓小動物讓路,小動物們給小熊讓路了嗎……"排,活動時隨口發(fā)問,意義相同的問題會在不同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之間也缺乏層次感,條理混亂,會對幼兒思維帶來干擾。事實上,這種提問不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幼兒意圖的基礎之上,只能使幼兒或做出粗淺的、機械的回答,起不到激勵和引導的作用。
3.給幼兒思考時間少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往往在心里已經有一個自認為滿意的標準答案,活動中總期望提問后希望幼兒能夠馬上回答,有"聰明"的幼兒能夠一語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問、不切題或者一時沒人回答等情況時,教師要么打斷或阻礙幼兒思考,批評幼兒不認真聽,要么迫不及待地給出正確答案,應付結束這一問題。
教師過分注重正確答案,會讓幼兒揣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或等待教師最終自己作答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4.提問存在不平等狀態(tài)教學中的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并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師提問喜歡用請"能干"的幼兒回答,用"能干"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當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傾向于能力強的幼兒。由于教學活動提問的不平等現象,使部分幼兒喪失了信心,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邊緣人",甚至脫離了教學活動。這樣,教學活動的提問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影響。
二、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應對的策略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巧妙的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主要技術之一,在幼兒探究活動開始之前、活動過程之中和活動結束時的提問都十分必要,合理科學的提問能激勵幼兒專注于探究活動和內部心理活動。真正實現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正如拉瓦特里所說,教師"在最為適當的時候提出適當的問題。這樣就有可能推動兒童在較高的水平上進行活動。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該在提問中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1.提問要目的明確有效的提問應指向明確,能引起幼兒的思考、探究。幫助幼兒把握重點,拓展思維,從而達成教育目標。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原有基礎、原有能力、教育活動的主題及目標,用一種精心策劃的活動程序提問,使問題以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在設計問題時,要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過渡處提問。我們知道,大多數的新知識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延伸和發(fā)展的,而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而言,應該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此在提問上就要體現由此及彼,承上啟下。如在小班語言活動《小老鼠摘果子》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邊演示課件邊提問,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尋找答案:1小老鼠看見了果子時怎么想的2大象是怎么樣來摘果子的3小猴子是怎么樣來摘果子的4如果是你,你會想什么辦法來摘果子呢告訴大家好嗎"2.提問內容要緊扣幼兒生活經驗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指出:教學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fā)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在這種水平下兒童能獨立解決問題,另一種是兒童借助成人的幫助解決問題的水平。兩。種水平的差異"最近發(fā)展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也為教學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們的教學必須緊密聯(lián)系幼兒的生活實際,從已有知識出發(fā),所提問題應是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導、運算能夠回答的問題,而不是超出幼兒實際水平,使得幼兒無法回答,因為這樣會讓幼兒產生消極畏難情緒,這樣的提問不利于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不能激發(fā)幼兒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既浪費時間,又達不到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