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昊是我班一位調(diào)皮的男生,長得虎頭虎腦,挺招人喜歡的。但各方面能力都比班級其他幼兒要弱,也許是膽小的緣故,昊昊的抗挫折能力相當差,感覺就想一個瓷瓶,只要不小心馬上就會破碎,只能謹慎再謹慎,思慮再三才能對癥下藥,稍不注意就會有過敏反應。因此直至現(xiàn)在昊昊入園還是由奶奶陪伴,一不如意就撒嬌哭鼻子,好象永遠也長不大。而家人的態(tài)度也是十分不放心,十分保護他不受外界的傷害。
案例描述:有一次午睡時,昊昊不停地擺動身體以表示他不想睡。但這樣會影響其他小朋友。因此,昊昊被點了好幾次名,但都對他毫無用處。這下,老師可生氣了,點名叫昊昊坐了起來以警告他的不守紀律行為。過了一會兒,見昊昊沒有繼續(xù)調(diào)皮,老師就過去請昊昊睡下,并提醒他好好午睡。
第二天,見昊昊來園,老師主動迎了上去跟他問早,沒想到,昊昊拉著奶奶的衣服滿臉委屈地說不想來上學了。因為昨天被批評了,經(jīng)過老師的再三哄勸,昊昊含者眼淚勉強松了手。
看到孩子這樣一種情況,我十分焦急,該怎樣讓昊昊擺脫這種花瓶式的心境呢?家人的教養(yǎng)方式是否也要改變一下呢?
反思:昊昊的情況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美國孩子摔倒了,母親說:“寶貝,自己站起來!”然后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
一個非洲孩子摔倒了,母親沒有說話,只在孩子旁邊反復模仿摔倒并站起來,以無聲的實際行動教孩子自己站起來。
一個中國孩子摔倒了,母親馬上跑過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說:“寶貝,別哭,摔著沒有?”有的母親還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讓寶寶摔倒了,媽媽打地,寶寶乖!”于是孩子不哭了。
將來成長的孩子中,美國的孩子獨立堅強,從小就學會了照顧自己,再富裕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養(yǎng)活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顧自己,從小就離開父母去闖世界,而中國的孩子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中,無法獨立生活。
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獨立面對挫折,較好地解決問題。美國人對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鑒的。美國教育專家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的孩子從小單獨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活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國大學生都是自己去掙錢來交學費的。孩子成家的時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個祝福,而不像中國父母那樣要為兒子買房子,為女兒置辦嫁妝等。
中國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決定了某些教養(yǎng)模式,父母時時處處將子女當成永遠長不大的小孩,而為其做各種事情,千叮嚀萬囑咐。但父母為什么不能狠下心來放一手呢?讓孩子獨立解決一些事情。
現(xiàn)在也有部分家長意識到了應該從小讓孩子接受挫折而不保護他們,也許對孩子真是一種幫助。讓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所提高,特別是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和承受能力,能很快從困境中解脫出來,而不是像牢籠一樣將人的心智牢牢鎖住。在這我要呼吁所有的家長:讓孩子赤裸裸地接受挫折吧。若干年后你的孩子會變得更棒!就從現(xiàn)在開始,讓他們接受洗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