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師德修養(yǎng)方面在學習中,我觀看了課程教授、專家的專題視頻講座,從他們的的言傳身教中,我感受到了一位好老師的魅力。聽了許多優(yōu)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剪輯,在佩服他們的高超的教學藝術的同時,我也在反思自己。我懂得了,作為一個教師,我們要時刻注意每一言、每一行都應體現(xiàn)對學生、對他人的尊重,更要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感染學生,努力使高尚品德、文明禮儀傳到身邊的每一個角落。我要以此次遠程研修為契機,鞭策自己,嚴格要求自己,爭當一名優(yōu)秀的深受學生愛戴的教師。。
2、理論水平方面要樹立新的課程觀。我們應該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應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也就是不能純粹根據(jù)考綱進行純粹應試的教育。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要樹立新的課堂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徹底改變過去那種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式的、填鴨式教學,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地走進課改。我對教育教學的方向和目標也更明確了,我將繼續(xù)深入地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以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來體現(xiàn)理論。
3、文化底蘊方面 語文教師要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樹立科學的讀書觀,博采雜家,構建獨特的知識結構,具有獨特思考精神,做學生學習的楷模,從平庸走向杰出。語文教師想要教得好,創(chuàng)新意,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教材及課堂教學,須擴大知識視野,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要讓學生對課文深感興趣,教師必須把學生引進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師也必須有高超的教學藝術,這需要語文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
樹立科學的讀書觀 要牢記這條古訓,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潛心讀書,專心讀書把讀書所得應用于教學,提高教學藝術,這便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收獲。電視讓你看到的洶涌的大?癯保^不會勝過你讀王魯彥《觀潮》所領略到海潮的壯美;電影里你看到的巍峨的泰山,絕沒有你讀杜甫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眼界;電視劇中的《圍城》,絕沒有你靜讀《圍城》原著的韻味……這些美的享受,這獨特語言的韻味,這深厚的人文底蘊,非借讀書不能提高。為此,只有讀萬卷書,才有"放翁"千余首詩的宏篇巨制。
廣讀群書,博采雜家 要真正提高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要拓寬教師的文化視野,必須"像蜜蜂采蜜那樣博才雜家",除了自己的專業(yè)書籍和典型書籍之外,語文教師還應該精讀、細讀新的、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當代優(yōu)秀作品,凡是學生應當讀的、適合學生讀的、學生喜歡讀的,教師都必須讀到。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釀造出"最甜的蜜",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品嘗。
構建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 語文教師讀書求"廣"還不夠,必須在"廣"這個前提下還要求"專"。韓愈說過:"術業(yè)有專攻。"每個語文教師對文本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應該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特色,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基礎,結合教學工作的需要,構建富有個性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觀念、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不斷與時俱進,并有機地無形地滲透于自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教讀外國文學,要指導學生精心品味;教讀魯迅等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作品,要把他們的生平和作品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作全方位的立體的講解,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研讀魯迅等人的作品;教讀古典文學及古詩,要對所講的古詩文倒背如流,《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出師表》等不朽的名著,教師如能有感情的面對全班學生背誦流暢,那對學生的感染力是親切的、自然的,比從講解詞句開始授課要強百倍,此時中華古典文學的藝術瑰寶在學生們心中迸發(fā)出耀眼的火花,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燦爛文化。語文教師還要關心時事新聞,多讀報刊以便及時把握時代的信息。這些富有個性的知識結構能給學生求知的心靈烙上深深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