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心算作為一門新興的啟智學科,在走過20余年的探索發(fā)展之路后,日益顯出勃勃的生機而成為21世紀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算盤,這一古老的計算工具,在孩子們手中成為有趣的玩具和學具,具有強大的教育啟智功能。如何在幼兒園開展珠心算教學,讓幼兒樂學、會學,為一生的健康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成為我園在開展幼兒珠心算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們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教學經驗和體會。
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不同的教學方式。 (一)讓小班幼兒玩算盤,在玩中學習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編寫的幼兒園數學教材,在小班第二學期設置了"感知5以內的數量"的活動內容。這時把算盤當作老師的教具,幼兒的學具、玩具,利用算盤梁下的珠碼認識1~4的數量概念,效果非常好。在認識算盤時,我以積極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為原則,在區(qū)域角布置了"可愛的算盤家",教幼兒涂涂、畫畫、貼貼,做"算珠寶寶",玩"給算珠寶寶蓋房子"的游戲:"框是快樂的算盤家,橫梁豎檔分家家。五珠寶寶住樓上,一二三四住樓下"。幼兒在唱唱、做做、玩玩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算盤的結構。在教幼兒清盤時,我先讓幼兒觀察拇食指夾在一起的動作象什么?小朋友說:"老鷹嘴巴",我順著幼兒的想像將雙手清盤的動作編成兒歌:"兩只老鷹嘴巴尖,咬住橫梁飛中間,算珠寶寶快快跑,離梁靠框躲兩邊。"形象生動、朗朗上口的兒歌把孩子順利引入珠算的世界。 4歲左右的孩子具有新奇好動的特點,注意力時間短,不太關注抽象的數字,對算盤的珠動和聲響更感興趣。我在教幼兒認識1~4的數后,啟發(fā)幼兒在算盤上撥出各種形狀并說出像什么。如撥出1 2 3 4,像小旗子,撥出4 4 4 4似餅干,撥4 1 1 1 4像小板凳。
幼兒在想想、撥撥、看看、念念的過程中鞏固了數的概念,對珠心算產生濃厚的興趣。
。ǘ┳屩邪嘈∨笥褜底峙c具體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注重教法的直觀形象性,以突破難關5歲左右幼兒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特點,視覺感受能力、聽覺辨音能力和手指肌肉的活動能力都處于發(fā)展的敏感時期,機械識記力強,運用形象的教學方法能使孩子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增強。"滿5加湊,破5減湊"是珠心算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教授過程中,我們讓小朋友們都來當"珠寶寶",玩"抱團"的體育游戲,以掌握湊數的概念。內容如下:
在教室地上畫一條長線當作"梁"。當"梁"下1顆"珠寶寶"想跳到"梁"上時,他必須找到4顆"珠寶寶"抱成一團跳上去。同理,2、3、4顆"珠寶寶"想跳到梁上時,必須找到3、2、1顆"珠寶寶"抱成團跳上去。隨著歡快的鼓點,先站在"梁"下的1、2、3、4顆"珠寶寶"聽著老師的口令到"珠寶寶"群中找到4、3、2、1顆"珠寶寶",跳到"梁"上抱成一團,看哪一組速度最快。小朋友在興奮激烈的游戲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湊數概念。
幼兒掌握1、4,2、3互為湊數的概念后,我們采用"好朋友跟5走"的方式,教幼兒在運算時,只要盯住要加減的數,想它的好朋友就行了。
例如:"4+1",下加不夠,不能直加,想"1"的好朋友"4"跟"5"走(拇指和食指雙下),得數是5;"5-1",下減不夠,想"1"的好朋友"4"跟"5"走(拇指和食指雙上),得數是4。其它±2,±3,±4讓幼兒以此類推,運珠時算珠的行走路線非常清晰。幼兒很容易識記,難點輕松突破又興趣盎然。 (三)在大班設置算法情境,讓幼兒在師生互動中學習6歲左右的幼兒,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發(fā)展,探索欲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應得到重點的培養(yǎng)。教學的組織形式采取師生互動、幼兒自主探究的方式進行,為幼兒創(chuàng)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境,注重幼兒情感表達、探索過程和成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