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韓國漢城舉行第7屆世界計算技術競賽,有9個國家和地區(qū)112名選手參加。中國寧波慈溪代表隊選手張科獲得中學生組全能、加減算、乘算、除算四項金牌,前三項還打破了上屆世界記錄、陳光輝獲得小學生組全能、加減、除算金牌和乘算銀牌,王益三則獲得四個項目第三名。1994年,吉林省劉善堂帶領李欣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進行講學訪問。李欣的示范表演,得到兩國珠算界和教育界的高度贊揚。1997年,全國第四屆珠算技術大賽在北戴河舉行,解放軍隊選手獲得所有項目的冠軍,并都打破全國記錄。全能冠軍朱慶瑛5分鐘計算60道加減題,每題120字,300秒計算7200個數碼,每秒運算24個數碼(包括寫答案的時間),珠心算創(chuàng)造了空前的記錄,不禁使人提出"珠心算的計算速度有極限嗎?"珠心算技術達到這樣的高度,和普及推廣是分不開的。1992年以前我國僅有2萬人參加珠心算教學活動,1997年則超過100萬人,其中吉林省達到40萬人,遙遙領先于全國。90年代開始,珠心算向數學領域發(fā)展,浙江提出了"珠心算與數學教材是吉林省和浙江的經驗,認為珠心算對數學教育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先后提出"在珠算上下功夫、從數學上見效果","把珠算、珠心算溶合于數學"的想法,并在市教委、科研部門的支持下,開展了科學實驗。
(三)臺灣地區(qū)的珠心算教育臺灣珠心算教育近20年來的風行,已不局限于就業(yè)和證照的需要。參加學習的對象不再以高職或社會人士為主,幾乎70%以上都是小學及幼兒園的學童。在證書并不再有實用價值時,家長們仍然趨之若鶩,讓子弟學習,無非是其學習價值已轉移至除了對課業(yè)(尤其是數學)有直接幫助外,更能啟發(fā)智能,增強腦力。學習形態(tài)由以往是學校課堂之正規(guī)課程,轉移成坊間數千家珠心算補習班推行重心由以珠算為主的課程也退位由心算課程來擔綱。心算課程的風行除了順應時代速成的觀念,及配合檢定的改革。以快餐面的教學方式來指導學生,是好是壞,可能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考驗再來評判。但不論其教學方式如何,我們認為讓學習者學以致用是最基本的準則。要能夠讓學習者有將心算應用于課業(yè)或日常生活中的條件,在看加減心算至少有二、三位十筆,乘心算有實法五位,除心算有法商五位的能力,如此才能確定學習者有能力發(fā)揮學以致用的條件。當然,優(yōu)秀的珠心算選手,其能力是無可限量的。早期韓國李春德的權速,被認為匪夷所思,是人類的頂點。但不到20年,其記錄不斷被刷新,而且創(chuàng)新者都是年幼的小學生。到底心算權限是否達到?或要多久,還是不出幾年后又有新方法能推翻目前的教導模式。目前傳統(tǒng)教學法已被"一口清"教學法超越,無論速度還是準確性都有突飛猛進的進展。但"一口清"教學法在臺灣無法普遍流行,原因是:(1)其先學生應具備良好的加減心算能力。因為"一口清"的乘除,皆是以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進位規(guī)律遞加或遞減,沒有良好的心算能力,無法組合及連慣;(2)"一口清"的進位規(guī)律舍去原來傳統(tǒng)九九乘法的基礎,要學會它需要較多的時間;(3)學生的學習沒有強制性。"一口清"的教學,從基本加減學起來才能完整做出多位數相乘除的題型,至少需兩年左右的時間。以臺灣目前教學重心之補習班的經營方式,很難有配合條件。因此,臺灣目前的教學形態(tài)仍以傳統(tǒng)教學法最為流行。
珠心算教育目前在世界各地都有擴展的趨勢,除原有推展的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及臺灣地區(qū)等已深入社會階層,成為普遍的計算工具外,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加拿大、美國、新西強等,也有相當程度的推廣。這些國家的珠心算教育已不再以華語為教學語言,很多時間都以英語或當地語言講課。要融入不同文化、種族的國家里,語言是最直接有效的溝通方式,這對珠心算的世界化非常有幫助。尤其珠心算是中國開創(chuàng)的,我們要重視這個市場,這里提示幾點建議:(1)組織世界珠心算聯(lián)盟:每年定期舉辦師資研習會;(2)定期改革珠心算檢定制度,并將檢定制度逐步規(guī)格化,在策劃時應避免過于僵化,或太強調速度進展、代以生活化、多元化和應用化的綜合測驗。如此將能爭取其它種族的認同,而不致誤會只是追求速度的教學工具;(3)研發(fā)英文教材、教法。珠心算教育要普及,擁有英文的教學手冊及教材是極為重要的;(4)舉辦奧林匹克世界珠心算比賽,進而宣傳珠心算的優(yōu)點,簡單易學,開發(fā)兒童智力,并設計生動、活潑近似卡通的教學模式來吸引學生,相信在信息蓬勃的世界中,不難有更高境界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