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調整過程。我應該先請幼兒自己來看大書,并要求把看到的覺得有趣的事情和看不懂的事情指出來,然后請幼兒一起看圖。老師展示的圖片是從封面開始,翻開每一頁都會先請幼兒來說一說看到了什么,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講述,在這其中不僅要教會了幼兒要從封面開始看,也要啟發(fā)幼兒學會思考,讓幼兒體會到了一種獨特的語言藝術美。
為何這樣調整?看似簡單的一個活動其實其中蘊含了很多巧妙的心思。首先讓幼兒自己來看書,由于繪本書色彩鮮艷,畫面生動,內容相對集中,畫面與畫面之間聯(lián)系緊密,幼兒容易在觀察畫面中據角色的行為判斷和推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能激起幼兒編講故事的欲望,從而培養(yǎng)幼兒自主閱讀的能力。我?guī)ьI幼兒看的話就會局限于幼兒的思考。
第二:有效提問。我需要運用各種方式,進行合理的設疑引發(fā)閱讀的興趣,將繪本生動有趣地展示給幼兒們,讓幼兒能一次又一次地主動閱讀繪本,喜愛繪本。但是在提問方面我還是相當缺乏的, 不夠精練也不到位。在新《綱要》中講到,讓幼兒成為流暢閱讀者的策略預備能力就包括:“質疑的策略預備技能。養(yǎng)成思考“為什么”的習慣,有助于幼兒在閱讀時尋找到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某種原因,比較深入準確地理解閱讀內容。”適當?shù)脑O疑發(fā)問,可以使幼兒的注意力迅速指向老師的預期目標,并激發(fā)學習新知的興趣,培養(yǎng)積極探索的精神。最后在幼兒看書的同時,教師還培養(yǎng)幼兒讀書、愛書的習慣。
第三:整體講述和固定語句。不管在之前運用了什么講述方法,但是在最后需要呈現(xiàn)給幼兒一個完整的講述過程,讓幼兒有個對比過程并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在幼兒自由講述的時候就不會摸不到邊際。當結束講述合上一本繪本時,繪本的故事就已經講完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時故事的結尾會延續(xù)到封底上,或者與繪本故事的內容呼應。但是我并沒有進行一個完整的講述同時也缺乏了封底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