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兒因年齡小,缺乏知識經(jīng)驗和獨立行為能力,但又活潑好動,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動一動,對接觸到的危險事物常常意識不到其危險性,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在幼兒園的班級中,一個老師要面對幾十個孩子,幼兒在園活動空間又相對較大,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往很多,如果安全工作做不好,教育教學活動將無法開展。安全意味著避免危險,那么如何避免危險做好幼兒園的班級安全工作呢?
一、強化安全意識,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保護幼兒安全是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前提,也是為家長服務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應把安全工作置于頭等重要的地位,不要認為安全工作與自己無關,要把安全工作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如:接送幼兒持卡、幼兒晨午檢及時、活動室內桌椅的安排、餐點的發(fā)放、幼兒玩教具的擺放、戶外活動場地的布置等。還要增強家長的安全意識:教師可以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知識競賽、組織觀看錄像、發(fā)放安全手冊、制作宣傳板等多種形式,在全體教師、家長中樹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將幼兒園的安全制度落實到本班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在班級中形成人人有安全意識、人人開展安全教育,共促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安全措施,消除班內安全隱患教師要結合本班活動室、教育設施、生活設施、幼兒特點等完善幼兒園制定的安全措施,定期對全班環(huán)境、設備、活動場地、室內外玩具、電源開關及盥洗設備等進行檢修,以便隨時發(fā)現(xiàn)不安全因素。一定要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若發(fā)現(xiàn)自己有處理不了的問題,應隨時向園長報告。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進行自我保護的教育,并積累應對危險的技巧和方法。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小班幼兒的年齡比較的小,自我防護的意識比較的差,所以,要在幼兒盥洗、午睡、進餐等一些細小環(huán)節(jié)上,讓幼兒能從教師簡單易懂的要求中理解安全的重要性,可利用幼兒愛聽故事的心理,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安全問題編成簡短故事對幼兒進行教育,如:《不會吃魚的小花貓》、《小椅子的朋友》《安靜的小貓》等。大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但是活動范圍也隨之擴大,遇到危險的幾率并不會減少,如兩個小朋友撞頭、隨便扔東西時打到小朋友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教師可利用幼兒喜歡表揚、愛模仿的心理,善于抓住教育時機,進行正面引導,用榜樣的力量教育、感染幼兒,是安全變成幼兒的自覺意識。
三、加強安全教育,家園攜手一致加強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在班級中要建立良好的幼兒常規(guī),如:上下樓梯要靠右行、不推不擠,不亂扔玩具、圖書,不用堅硬的東西相互打鬧,戶外活動前檢查衣服、鞋帶,午餐時不大聲說笑,午休不蒙頭睡等。戶外活動,特別是在玩大型玩具時,事故很容易發(fā)生。我們一定要提前教給孩子正確的玩法,比如抓緊、扶好玩具,不要擁擠和相互推拉。此外,平時多帶孩子玩一些鍛煉協(xié)調性的游戲,讓他們學會控制好自己的身體。此外還可利用談話、游戲等教育手段,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如讓幼兒了解交通規(guī)則、公共場所規(guī)則等。
其次,由于幼兒知識經(jīng)驗不足,常常意識不到他們周圍存在的危險,老師要引導和教育幼兒不做危險的事情,不到危險的地方。如:不可以從滑梯上跳下、不要玩弄點插頭和插座、不能用玩具槍對人、不能爬桌椅、不能擰暖氣片開關、不要往耳、鼻里塞東西、不亂嘗東西等等。教師可利用圖片和標記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如在上下樓梯、插座、柜子、電壺等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張貼一些自制的安全標記對幼兒進行提醒。也可建立小朋友之間的監(jiān)督制度,及時將小伙伴遇到的和可能遇到的危險事情告訴老師。
再次,安全教育要做到幼兒園與家長相互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不僅要讓幼兒了解在幼兒園的危險事物,還要讓幼兒了解在家庭和社會共共場所存在的潛在危險,讓幼兒知道在什么情況下會發(fā)生危險。除此之外還要教給他們發(fā)生意外事故的應急措施,如:關于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發(fā)生時的自救知識,遇到陌生人時如何處理等。讓幼兒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的電話號碼(如:110、120、119等),并能知道這些號碼的作用,利用游戲的形式和幼兒在一起進行演練。還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遇事一定要保持冷靜,對危險有正確的認識,積極主動尋求自救的辦法。同時,請家長幫助收集有關安全的小故事和標記,讓家長支持并配合對幼兒安全意識培養(yǎng)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