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不暢
部分因離異而導致家庭破裂的家庭中,由于家長忙于各自的生活,與孩子缺少溝通,孩子生活中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與父母交流有了障礙,缺乏安全感,在行為方式上就會有所表現:很少相信別人,但在與好朋友交往中又非常重情義。
增加壓力
部分單親家庭的父母自身心態(tài)把握不好,在家庭解體之后,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一心盼著孩子學有所成,讓孩子傾其精力專心讀書,使孩子沒有了自由的空間,整天處于極度壓抑的狀態(tài),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老師:關懷+開導
作為老師怎樣去消除單親家庭學生心中的陰影,這一問題成為研討會上討論的熱點。
關懷第一
從目前各學校的工作來看,班主任承擔起了解決單親家庭子女問題的主要責任。如,有意識地讓單親家庭的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集體活動中來,在全班同學的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長,樹立自信心。有的老師介紹,由于部分單親家庭學生性格孤僻、思想成熟,個別同學在開始階段并不為老師的“關心”所打動,班主任往往經過較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消除他們的戒備心理,對他們的特別關懷還要掌握“度”,不要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弱者,否則會適得其反。
心理開導
石家莊15中的劉方芳老師結合該校學生的年齡階段,認為老師過分關懷會使單親家庭的學生更加敏感,結果適得其反。老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狀況,通過聊天等形式,增加學生對父母離異的認識,讓學生坦然面對現狀,并通過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改變自己。
全員育人
雖然班主任對整個班級的發(fā)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其他任課老師也應承擔起教育學生的任務,在課堂上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適度引導。石家莊15中的裴老師針對語文課本及課外讀物中有不少涉及愛情的文章,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增進對純潔愛情的認識,讓單親家庭的學生更容易理解家長離異的原因。
教育家長
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家長自身的問題是學生發(fā)展的一大障礙,也有不少學校開始了由教育家長到轉變學生的努力:定期召開家長會、組織老師跟家長聯系、交流。多數學校反映,家長的觀念很難扭轉,比較有效的做法是,老師和家長進行一對一的交流。
家長:需調試心態(tài)
盡管學校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的作用不小,但是,父母的性格、價值觀、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學生的品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形成與改變,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孩子無論是從年齡上、能力上都是弱者,決定他們生存狀態(tài)的是家長。家庭中持續(xù)不斷的不良刺激,必然會對孩子造成了負面影響。
心理教研員王金剛認為,個別家長在離婚前和離婚后都把孩子當成家庭中的附屬品,成為互相討價還價的一個砝碼,這不僅傷害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還將加重學生的自卑心理;家長們相互間的人身攻擊,對孩子的發(fā)展也極為不利。
從事心理教育的曲聯坤老師認為,家長觀念的改變、心態(tài)的調整主要來自于個人素質、知識水平情況,但是家長們在處理問題時必須給孩子留出空間,永遠為孩子負責。